重庆大足石刻 关于大足石刻的历史
什么是大足石刻?重庆大足石刻值得一去吗?重庆大足石刻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大足石刻在重庆市哪里?大足石刻在什么地方?大足石刻为什么被称为遗落的东方明珠?
本文导航
关于大足石刻的历史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最为辉煌壮丽的一页。
大足石刻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游玩需多少时间
重庆的旅游产业有多火热,相信不用跟大家多说,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热搜也能看到。重庆和中国其他的城市一样,作为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有着地大物博的特点,所以各种景区十分丰富。
不管是网红景点,还是自然生成的景区,38个区县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大足石刻,作为重庆大足区最有名的旅游景区,也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有着其他景区无法相提并论的价值。
尽管如此,大足石刻在重庆的名气却远不如那些网红景点,更不用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了。游品试着分析了一下大足石刻不火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点。
第一个原因非常客观,与其他同类型文化景点相比,大足石刻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从重庆主城到大足石刻超过了120公里,如果当天来回非常疲惫,但又不适合多玩两天。
第二个原因既是大足石刻的缺点,也是大足石刻的优势,因为大足石刻建造时的工艺极为考究,因此现在修复起来的难度也更大。
大足石刻每次修复都要花费比较久的时间,修复期间不得不关闭景区,无法接待游客,使得许多游客错过了机会。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大足石刻的景区宣传方面欠缺较大,在重庆市的普及都还不够,甚至有的市民现在都还不知道大足石刻。
比如武隆的景区,在宣传方面不仅力度大,而且选择的方式方法也非常适合,使得它的名气非常大,基本上超过了除主城外所有区县的景区。
2021年3月,重庆各大中学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本中,出现了大足石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大足中学的学生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个消息,并且十分激动,同学们都觉得非常自豪。
除了历史教材,大足石刻先后还多次入选美术、哲学等专业教材,大足石刻的文化艺术魅力将逐渐被人们知晓,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在最近举办的两会中,大足石刻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带着一幅大足石刻的手绘画卷亮相,这幅精美的画卷是他耗时3年创作的,画幅长度为23.15米。
而这幅画卷也是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时,馆长向世界介绍大足石刻所用的那幅画卷,意义非同小可。
毫无疑问,大足石刻将在2021年崛起,旅游热度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望产生一次“大爆发”。
为了更好地发展大足石刻的旅游产业,在2021年,大足将围绕大足石刻进行一系列的融合,全域打造出一个大足石刻文化公园。
作为千手观音的原型,大足石刻只需稍加宣传,就能产生非比寻常的效果,值得期待。未来,大足石刻将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拭目以待。
重庆大足石刻名录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价值
石窟艺术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艺术价值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
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六至九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宋时期,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
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
重庆的大足石刻图片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约271公里,东距重庆约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是石刻群的统称,包含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5处,一般人们所提及的大足石刻大部分都指的是宝顶山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约7.93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约37.1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53.30公顷。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约15公里处,海拨约527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详细介绍:
大足石刻分布于大足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有什么特别之处
大足石刻在重庆市大足区。大足石刻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大足石刻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大足石刻为什么吸引世人
大足石刻是我此程重庆之行最大的遗憾,因为去之前没有做攻略,还不知道有这个地方。回来之后才知道,原来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在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