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署 清代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直隶总督署的历史背景,直隶总督署的介绍,直隶总督是什么官?保定直隶总督,曾国藩和李鸿章在这里处理过哪些事件,直隶总督署是干什么的?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本文导航
直隶总督署怎么布局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 直隶是天子脚下的重地,其地位尤为重要,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 从雍正二年(1724年)李维钧首任直隶总督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止,187年中共产生直隶总督75人,99任次,有的只任数月,任职5年以上的只有方观承、周元理、李鸿章、袁世凯等10余人。其中李鸿章任期最长,他3次受命,先后达28年之久。这种平均不到两年一任次的频繁更替,原因除有的总督病故、革职或降调外,也是清朝中央驾驭地方大吏的一种手段,因为朝廷唯恐地方官久居一地,结党营私,难以控制,认为适当调换可免于此弊。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元代为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与大宁都司署、参将署,雍正七年(1729年),原来的直隶巡抚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于是在原基础上重建了总督衙署。清朝灭亡之后,这里先后为直隶督军署、直鲁豫巡阅使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保定市委等机关所在地。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约220米,占地总面积30000平方米。以更道相隔,衙署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即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并配有左右耳房、厢房等,三开间的黑色大门上方,悬挂雍正皇帝手书“直隶总督部院”匾额,封闭式的格局和威严的气氛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它辅助建筑等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列在东西两路。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曾与不少重要事件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同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进犯保定,总督署被占领。留守总督署的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命直隶守军撤离省城,任侵略军烧杀抢掠,然而,侵略者却在总督署大堂以纵容“拳匪”杀洋人、烧教堂的罪名嫁祸于人,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加以审讯,并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中国官员,这在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署的历史上都是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 李鸿章在任内,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人侵保定,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侵略军大肆烧杀抢掠。11月6日,以英少将盖司礼为首的侵略军将校端坐在总督署大堂正中,将直隶护理总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绑,在大堂跪审,并推出斩杀。这是在保定直隶总督署历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审”,留下了耻辱的一页。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袁世凯,督直十余年,靠编练新军起家,后成为窃国大盗。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承载了74位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历任表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直隶总督是从一品。
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而李卫身兼兵部尚书衔,所以他的直隶总督是从一品。
直隶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
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雍正二年例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
扩展资料
顺治元年(1644年)直隶地区分别设置顺天巡抚、保定巡抚、宣府巡抚、宣大总督、山西总督。巡抚、总督之间无明确的隶属关系。之后,清政府又将直隶于北京地区的北直隶改为直隶省,辖区相当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分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分。
顺治五年(1648年),直隶、山东、河南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称为直隶大名府。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诏谕:“直隶各省各设总督一员,驻扎省城”。据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全国15个省都先后设置了总督,直隶从此有了单独一省的总督,此任总督为苗澄,驻大名。
苗澄(生卒不详,河北任县人)因此成为“第一任直隶总督”。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府,至清朝灭亡(1911年),近二百五十年间保定一直作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保定直隶总督署,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总督
百度百科-直隶总督
李鸿章最大的政治污点
我们都知道清朝有九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这些总督说白了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之类的,就是专管一些省份,有的只管一个省份,但是有的就管好几个。那么他们分别管那几个省呢?
直隶总督署主要是管直隶省。直隶省就相当于现在的天津和河北的大部分,河南和山东省的小部分。
在当时也是很重要的京畿要地,所以直隶总督也是这九个总督中权势最大的一个。两江总督主要管两江地区,那个时候的两江地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大致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而且当时,两江地区是中国最繁华的地方,现在也与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部分重叠。
四川总督管辖四川省。清朝时期的四川省,除了今天的四川省全境外,还包括重庆市。四川总督管辖四川省。剩下的几个总督看名字也应该能够知道主要管那些个地区了。闽浙总督管辖闽浙地区,即今天的福建省和浙江省两个省。
云贵总督管辖云贵地区,即今天的云南省和贵州省两个省。
湖广总督管辖湖广地区,即今天的湖南省和湖北省两个省。
两广总督管辖两广地区,即今天的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三省总督管辖东三省地区,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三个省。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九个总督中权势最大的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署也可以称作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所清朝的省级衙署。
他现在在河北省保定市的莲池区裕华路上。
而且它并不是在清朝建立的,他的原始建筑是在元朝,明代初年成为了保定的府衙,永乐年间成为了大宁都司署,等到了清初又改作参将署。
它历经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它可以称得上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而且在这任职的总督大多都是我们熟知的人物,比如李鸿章,曾国潘等,一共历经了五十九人六十六人。
等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才废止。
为什么叫直隶呢?因为它是直接隶属于京师的,所以才叫做直隶。
这也和他的地方制度有关,清朝并没有多么大的改动,而是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在全国推行了行省制度,所以就把京师旁边的地方称为了直隶。
而且明朝的临时性的军政长官的名号“总督”成为了清朝最高军政长官的名号了,直隶总督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并不是直隶从一开始就拥有那么高的地位的,而是在乾隆时期,因为直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才成为了八个总督的总督之首。
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不仅拥有了很大的权力。而且除此之外,因为直隶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要是稍有不慎就会危及京师,所以担任直隶总督的都是朝廷的重臣。而且他的权力已经大大超过了直隶省这个地方,他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位高权重。
直隶总督的工作内容基本上就是统管全省官吏任免,也就是他有权利决定这个官员的去留、节制军队,对军队也有一定的统帅能力、诉讼审判,这也是他的职务,就相当于我们在历史电视剧中看到的一个人去衙门击鼓诉怨,然后县官老爷就给他断案子、外交处理,他还掌管外交事物等等、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只要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基本上都会归他管辖。
又因为直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他还要时时刻刻保护京师的安全,所以他也有统领兵队的职权。他可以代表清政府去管理这些省的事物,但是又必须向朝廷负责。
直隶总督府的建筑特色也是很好的,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
他们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种半封闭的格局,这种格局给人营造了一种神秘感,而且还有一种威严的气氛,让人望而生畏。
总督府的大门坐北朝南,门前有两根旗杆,这是全国古建中最高的旗杆。大门上有一块牌匾,写着“直隶总督部院”,院内还有很多的高大的松柏,到了冬季就会有好多猫头鹰来栖息在树上,形成了“古柏群鹰”的奇景。
总督署大堂是总督府的主要建筑,这个大堂是举行活动的重要的场所,而且堂上还有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赏赐给李鸿章七十大寿的牌匾。在大堂的中央有一座屏风,而且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这也说明这个官位的重要性。
而且在这个大堂内还有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另外,不仅有大堂,还有二堂。
二堂又被叫做是“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
他的建筑就呈现出来一种江南的做法,他还保留了元宋时期的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这就是在这里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是一品的,这个职位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从这里我们还能了解到文武官员进行房间布置的不同之处。
我们接下来就讲几个曾经担任过直隶总督的人员。说起李鸿章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也曾因在不平等条约上的签字而饱受争议。他也是直隶总督任期最长的官员,而且很多事件都和李鸿章有关,是他创建北洋水师,扩建天津机器局制造军事武器;是他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支持我国自行修筑第一条铁路;是他重视教育,开办各类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是他,支持洋务运动,以谋国家发展。
接下来就是曾国藩了,曾国潘也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官员,什么事情都是亲力亲为的,而且还是在清末的时候,那个时候国家内忧外患,曾国潘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还自己主持各种事情,让我们不得不钦佩他,他主要做了整顿吏治、清理讼案,还赈济灾荒,使得“百废俱举”。
直隶总督府是什么级别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歌,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总督作为朝廷派出的命官,并逐渐形成官制从明代开始清代定鼎北京以后,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有一段曾经是督抚并存。不久,总督由临时派遣转为定制,由专管军务发展到综理军民要政,实际已成为地方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直隶总督的权力很大,一般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统管全省官吏任免、节制军队、诉讼审判、外交处理、题奏咨请、省例定制、岁计审核等军民要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代表清政府管理一方,又向朝廷负责。直隶是天子脚下的重地,其地位尤为重要,直隶总督经历了由中央直辖到地方统辖的过渡时期。统兵是总督的专责,直隶总督统兵除了维护地方安全外,还负责保卫京师的重任,因此当时有诗云:“三资辅为政,屏藩卫帝京。”说明朝廷对直隶总督统兵保卫京师格外关注。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的多大官儿
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直隶总督,驻地为直隶省城保定,驻所为直隶总督署。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
直隶总督一般总管直隶(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顺治十八年十月,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苗澄为直隶总督。康熙三十七年二月,任命于成龙(振甲)以总督衔、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雍正二年正式例授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