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秦王陵 唐太宗陵墓挖了吗
大唐秦王陵的来由,大唐秦王陵的地理环境,大唐秦王陵的介绍,大唐秦王陵的历史记载,据说,摸一下大唐秦王陵中石像就可以治伤痛,是真的吗?秦王陵天象图中的指路石,是盗墓贼留下的路标吗?
本文导航
宝鸡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 , 距市区仅 2.5 公里 .
秦王陵有唐朝秦王李茂贞 ( 公元 856---924 年 ) 及夫人合葬陵寝 、 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两座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秦王陵原占地面积 200 多亩 , 现开发面积 80 多亩 , 由山门 、 神道 、 献殿 、 祈 殿和两座地宫组成 . 在 150 米长的神道上 , 有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排列的唐代石雕 15 组 34 尊 . 在两座分别长为 120 米 、 深 20 米的地宫中 , 有高 8 米 、 宽 4 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 , 保存完整的全国最大的唯一罕见的地下飞檐古建端楼 ; 有用青砖砌墙并卷的八边形穹隆顶 ; 有栩栩如生的墓道两侧 18 幅乐伎图 ; 有唐代珍贵的胡人马乐佣 、三彩陶马佣 ; 有精美的砖雕 ” 十二生肖图 ” 、 ” 八人抬轿图 ”; 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的勺状 ” 地面天象图 ”; 还有带着神秘色彩的千年石函 、 墓志铭无字碑 …
据法门寺 << 大唐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 >> 碑文记载 ,845 年法门寺遭遇 ” 会昌法难 ”, 几经颓废 , 李茂贞从 901 年 —922 年的 21 年间 , 修寺宇 、 建法舍 、 铸铜炉 、 修佛塔等等 , 对法门寺进行了旷世持久的修复 , 使法门寺恢复了皇家寺院的繁荣 , 是唐代以来绝无仅有的 .
大唐秦王陵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 在唐代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 . 希望可以帮到你
秦皇陵真实容貌
大唐秦王陵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陵原乡陵原村东部,南距宝鸡市区仅2.5公里,交通非常方便。秦王陵原属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个板块,原面海拔780m—950m,宽约2公里,由南向北抬升3—4级。通过丘陵与西镇吴山相连接。台原基底由新第三系红色砂砾,粘土层和下更新世河湖相物质组成,上层主要由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黄土组成,黄土厚60—120米,夹有6—13层古土壤层,沟壑非常发育,深切可达150m以上,已经切入较老的河湖相沉积层中。这些极为优越的条件,使这里负阴抱阳,背风聚气,枕山面水,既水位很低,又利于排水,地势雄浑干燥,特别是这里黄土丰厚,地层呈水平分布,很适宜于深挖墓穴和丰殓厚葬。又加上这里东有华山,东北有箭括山,北有千山,西北有吴山,西有佛崖,西南有塔梢山,南有秦岭,东南有太白山,“八弦系一身”,从中国古代阴阳勘舆术的角度来看,是极为罕见的“风水宝地”。
大唐秦王陵怎么被盗的
大唐秦王陵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距市区仅2.5公里,是宝鸡市内的AAA景区。秦王陵有唐朝秦王李茂贞(公元856---924年)及夫人合葬陵寝、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两座。秦王陵现开发面积80多亩,由山门、神道、献殿、祈殿和两座地宫组成。在150米长的神道上。有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排列的唐代石雕15组34尊·在两座分别长为120米、深20米的地宫中,有高8米、宽4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保存完整的全国最大的唯一罕见的地下飞檐古建端楼;有用青砖砌墙并卷的八边形穹隆顶;有栩栩如生的墓道两侧18幅乐伎图;有唐代珍贵的胡人马乐佣、三彩陶马佣;有精美的砖雕”十二生肖图” 、 ”八人抬轿图”,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的勺状”地面天象图”;还有带着神秘色彩的千年石函、墓志铭无字碑。1秦王陵地宫内有保存完整的世界罕见的砖雕飞檐古端楼,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勺状的“地面天象图”,有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两座,是唐代以来绝无仅有的。大唐秦王陵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在唐代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200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王陵结构图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四月一日,大唐秦王李茂贞薨于凤翔秦王茔府,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迁葬于宝鸡陈仓里先考大莹西侧。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勘测发掘,可知在唐和五代就有预造陵寝的习惯,从大唐秦王陵的规模上来看,其决非短时期所能完成,因此我们可以推知秦王陵在秦王李茂贞生前就早已经动工。根据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可知,大唐秦王陵是以唐代帝王陵寝制度中的墓葬形制为模式而建造的,在规划布局上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陵制与山水相称的格局,从挖掘的情况来看,属于唐和五代时“同茔不同穴”的帝后合葬制,在设计布局建筑构造和工艺手法上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征,在古今历史上都有较大的影响,并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从秦王陵陵园留下的遗址经过测算,大唐秦王陵中心陵区要达200亩,如果加上统一规划布局的原丘水道等陵区组成部分面积来看达到数千亩之多。因此,其工程量很大,充分显示了岐王国当时殷实的国力,据推测秦王陵中区陵区,开挖工程土方一万多个立方米,仅制作雕刻和砌券地宫墓室的石料就要达到560立方米,从其石质分析可知这些石料大部分来自宝鸡市北部约二十五公里的千阳岭上,而质地更为细赋的一部分石料则来自今富平一带的石灰石山上。从当时的生产水平来看,要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量,如果按200人参加修建,要用八年时间完成。据有关资料表明,秦王李茂贞为了想修好自己的王陵,除了委派凤翔宫内工部尚书负责陵园营造外,还亲自监工,并从辖境内招募了60余位石、木、瓦工巧匠,还从自己禁军中抽出了140余位强壮可靠的士卒参加建造,由所在地的县令派兵丁运输石料、砖瓦和木料,经过大半年的材料筹备,在公元907年秋正式开工,因战事不断,使修筑陵墓工程建建停停,直到公元920年夏日完工。 据历史资料记载和现场勘察,秦王陵布局与唐末和五代时的帝王陵的形制相近,呈中轴对称布局,最南端的中轴陵道宽竟达42米,在中轴陵道两侧建有两个巨大的阙台,陵园正中为神道,神道宽约10m,长112m,两侧安放着34尊翁仲和神兽青石雕像,北有祭台、祭祀大殿、祭坛和陵冢,陵冢雄踞整个陵园的最高处,气势宏伟,占地4亩(合2666.6平方米),高达9丈(合27m),封土3000立方米,陵冢下建有雄伟的地宫。神道前有华表、后宫门、前宫门、御碑亭、下马碑、整个陵园共有两重城墙,外罗城高宽各三丈,环陵寝园而建,前有营房,供护陵土卒和役夫居住,宛如一座城池,占地200余亩,现维修竣工的大唐秦王陵仅有当时陵园的四分之一。根据“陵制当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大唐秦王陵,将陵寝周围的台原,河道都作为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了统一的规划布局,其面积可达数顷。 竣工后的大唐秦王陵,以陵原的后原为依托,各主要建筑顺着略有起伏的地势,呈中轴对称排列,殿宇巍峨,雄伟壮观,错落有致,主次有序,疏密有间,层层递进,使陵园顺着地形布局一直导向享殿,陵台、陵寝等中心建筑,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杰作。陵内各建筑物的基座,岩石多采用须弥座式的石雕台基,上面刻有精美而又简练的纹饰,其流畅精湛的技法堪称一绝。秦王陵陵寝、祭殿、祭坛的设置和科学排水系统更是精妙,不仅能将陵寝上的水直接排泻到城外,而且分段保留了清沏的水流,净化了陵区的环境,从而形成了大唐秦王陵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而和谐的局部小环境。大唐秦王陵在建筑构造上,不拘泥于旧制而是因地制宜,在手法上敢为人先,其不仅是一座陵墓两个地宫,而且在其端楼、“凸”形陵台、外罗城,九曲回环水道的结构所采取的模式都是唐末和五代帝王陵中的孤例,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原建的秦王陵,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乱和风雨,屡有毁修,到清初期,陵园建筑大多数都先后被毁,只留下少量的遗址、遗迹和部分石雕。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年),陕西省和凤翔府曾奉旨对大唐秦王陵进行了整修并筑墙保护,使其原貌有所恢复。在“极左思潮”横行的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大唐秦王陵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粉碎“四人帮”前,整个陵区被耕地蚕食的只剩下一个土堆。自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立刻着手保护秦王陵,在公元1982年,大唐秦王陵被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宝鸡县人民政府立碑保护。公元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2001年4月,宝鸡县陵原村(2003年6月划至宝鸡市金台区),在宝鸡市文物局、宝鸡县文化局的支持下,本着“抢救、保护、利用”的原则,由宝鸡市考古队对大唐秦王陵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并对陵园进行了抢救性的修复,由于资金和条件上的制约,适当的缩小了原陵园的建筑规模,仅修复了原陵区的中心部分。根据有关资料,从恢复神道开始,把重点放在了两个地宫的开发保护上。在陵园布局上沿中轴对称线从南向北,按原貌修复了唐式庑檐式大山门,铺设了神道,在两侧安放了翁仲和神兽青石雕像,在神道北端修有“ 凸 ”形祭台,祭台上建有仿唐庑檐式吻兽祭祀大殿,在大殿两侧建有阙台,台上有四角攒尖亭榭,使游人沿着卷棚式廊道,可行至两个地宫的入口。在祭祀大殿正中塑有大唐秦王李茂贞和其刘夫人的彩色塑像,只见李茂贞塑像手抚长须,似有所思,头戴金盔,身穿帅袍,一身戎装打扮。从李茂贞陵寝到陵园大山门南北长330m,东西宽约115m,四周筑有仿古攒顶围墙860m,在神道两侧建有为陵区服务的李茂贞生平史展览馆,唐代珍贵文物博物馆、宿办房、票房、车库、食堂、公厕等。仿古建筑共2200m,已铺设地面10000m,绿化面积19000m2i,经过几年不断修复完善,已使大唐秦王陵基本恢复了原貌,再现了其当年雄伟的气势,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这里探幽观光,使这里不仅成为陕西西部最大的王陵,而且成为宝鸡市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唐太宗陵墓挖了吗
在大唐秦王陵中,存在着一座非常特殊的石像,据说,此石像具有相当神奇的功能,游客们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疾病,只要用手抚摸石像的相应之处,就可以百病全消。可是专家们对此却并不赞同,认为此事毫无科学道理可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北坡附近,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巨大陵墓。该座陵墓历史悠久,矗立在此时间极长,附近村中老人都不知道它的具体信息,只知道在长辈的口中,眼前这座巨大的坟墓叫做“天子坟”。
既然是“天子坟”,在老百姓的眼中,它必然也是埋葬皇帝的地方,可是坟墓内具体埋葬了哪一位帝王?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不过到了2001年时,此事最终彻底大白于天下。这一年夏天,陕西省文物研究所接到群众举报,称“天子坟”地区遭到盗墓贼的破坏,陵墓附近出现大量盗洞。文物研究所对此非常重视,当即组成了一支考古队,对“天子坟”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收获颇丰,考古专家们不仅在淤泥中掘出一方“大唐秦王忠敬墓志铭”,而且还发现了大量具有珍贵价值的壁画及雕像。由此考古学家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座“天子坟”的墓主人,居然是唐末时期著名人物李茂贞。
李茂贞原名宋文通,是唐末至五代时期著名的藩镇、军阀,曾历任凤翔、陇右节度使之职,后被封为岐王。李茂贞曾割据凤翔,是当时极具实力的大军阀,各处势力也对其争相拉拢,令他在左右逢源中不断壮大。至朱温篡唐之后,李茂贞沿用唐哀帝天祐年号,自立一国,表示要与朱温对抗到底,其本人也由此多了一层“天子”的身份。
李茂贞陵墓被盗,所存陪葬器物已经所剩无几,但是陵寝之内的设施却保存相对完好。秦王陵由山门、神道、献殿、祈殿、以及两座地宫组成,其墓内地宫分别长120米、深20米,是由高8米、宽4米的青砖仿木雕刻而成,是现今保存全国最大的地下飞檐古建端楼。墓道两侧还绘有数幅壁画,包括《十二生肖图》、《八人抬轿图》、《地面天象图》等等。除此之外,在李茂贞的墓中,还存在大量陶俑,它们形态各异、风格迥然不同,胡人马乐俑、三彩陶马俑、侍女立俑,从服饰到表情都展现出了唐朝独有的特色,为我国考古文化事业,提供了很多详实的参考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们在游览大唐秦王陵地宫时,导游们都会带领游客前往地宫后室。地宫后室整体呈八棱柱形,上有穹窿顶,下有唐歇山式宫殿石椁,石椁四周刻绘有精美的侍女图案。在后室正北的耳室中,还安放有一座李茂贞的石雕坐像,该像无论是神态还是衣着,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若真人一般。
据导游称,李茂贞石像极其灵验,能够医治百病。一旦游客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病灶,只需用手抚摸石像的对应位置,则疾病顿时消除,可谓十分神奇。不过对于以上说法,相关专家却极不认同,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的言论。
为何专家会对这种说法进行否定呢?专家指出,其实在国内,摸雕像治愈疾病的说法并不少见。按照民间传说来看,目前有“十不全祛病”与“霍去病祛病”两种说法。“十不全”为“目有一眇、耳有一聩、手有一卷、腿有一拐、口偏、齿缺、发秃、面麻、鸡胸、锅背”。“十不全”的祀像,在全国各地都有供奉,虽然造型多有出入,但是基本形象都保持一致。
民间传说认为,“十不全”是一个能够带来康复与健壮的神仙,他宁可将世间所有的疾病都揽在自己的身上,也不愿意世人遭受痛苦。所以,只要患有疾病之人用手摸一下“十不全”,便能百病全消,不再受疾病折磨。“霍去病祛病”也是同理,汉朝将军霍去病的名字之中,存在“去病”二字,与“祛病”正好谐音,加之霍去病生前曾驱逐匈奴,为汉王朝百姓攘除灾祸,这才被认为是“祛病之神”,抚摸他的雕像也有治愈疾病的疗效。
我们回到正题,继续谈李茂贞雕像“祛病”之说。我们暂时先不探讨李茂贞雕像是否存在“神力”,首先看一下李茂贞的生平。李茂贞虽然是一代军阀,但是在乱世争雄的场面中,他试图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最终兵败身死,成为一名彻底的失败者。不仅如此,李茂贞出生于公元856年,死于公元924年,即使是死后,他的陵墓还被盗了,里面的珍宝全都不翼而飞……他一生仅活68岁,这在唐代时期,算得上寿命长久的统治人物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茂贞在任何方面都不能算一个成功者,他自己尚且不能成功,又何谈死后治病救人呢?如此无稽之谈,实在是不攻自破。
谈到这里,小编要说的是,作为一位现代人,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杜绝任何的迷信,并确立自己的是非观,可以明辨是非与真假。
秦始皇陵有盗墓贼吗
大唐秦王陵被成功发掘之后,考古专家们在墓室外部,意外地找到了一幅天象图。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幅天象图,其内居然存在一个特殊的“指路石”。难道它是“盗墓贼”留下的路标?
2001年时,陕西省文物研究所接到群众举报,称在宝鸡市金台区陵原乡陵原村东部苹果园中,突然出现大量古代青砖,请求考古专家前往勘察。听到这个消息后,文物研究所不敢怠慢,迅速成立了一支专业的考古队,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考古专家队赶到之后,第一眼便看到了现场的狼藉不堪,在苹果园中,有一个小型的地下洞口,洞口附近全是散落的砖瓦,很明显,此处很可能存在一座古墓,而散落的砖瓦,则是盗墓贼们利用炸药炸出来的墓砖。在此之后,考古专家对该墓进行了简单勘测,最终发现,此处盗洞并未被彻底打通,这令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为了能够保护我国重要的文化财产,陕西省文物研究所决定,对该墓葬进行保护性发掘,争取在盗墓贼再次盗掘之前,将墓中的所有文物全部抢救出来。
可是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当考古学家们在发掘该古墓时,却失望地发现,这座墓葬早已经被盗掘一空,墓室内的贵重陪葬品,几乎一件不剩。唯独令人庆幸的是,该墓葬内的墓志铭、陶俑等证明主人身份的物品却并未被盗,由此考古专家们才断定,该座墓葬的墓主人,正是唐末藩镇李茂贞夫妻。李茂贞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著名军阀,曾经因护送唐僖宗有功,被封为岐王,后一直割据陇右地区数年。
考古专家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了另一个特殊的盗洞,该盗洞位于墓室券顶之上,正好避开了墓道前的端楼陷阱,其定位之精确、打洞之熟练,似乎是早有预谋的盗墓行为。经过鉴定,考古专家们确定,该盗洞的年代较为久远,应该是在五代末期至宋初左右。
此时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宋代时期的盗墓贼,为何会对李茂贞的墓葬情况如此熟悉?难道他们真的具有某种秘法,能够精确定位大墓墓室的位置?带着这个特殊的疑问,考古专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可是尽管他们非常努力,却也未能寻找到最后的答案。
直至后来,在考古专家们清理墓道时却发现,墓道外面的地面是由一堆唐砖组成的,其形状为北宽南窄,整体呈中间隆起且四周翘起之状,造型类似于一顶八抬大轿。
更重要的是,墓道唐砖摆放并不规则,且内部存在无砖的现象,而这些无砖的位置,构成了一幅“北斗七星图”,被称为是“天象图”。一般来说,在古代封建时期,只有帝王才能拥有以“北斗七星图”陪葬的资格。也就是说,按照李茂贞生前的地位来看,他将自己以皇帝资格下葬,无疑是一种僭越行为,其野心也昭然若揭。
正是在这片唐砖之中,考古专家们找到了一块极不寻常的怪砖。它并非规则的矩形状,反倒是类似于一个大型的齿牙状箭头,并且该箭头的指向,正好是李茂贞夫人墓室的位置,而在这座墓室之内,存在着大量的奇珍异宝。
考古专家们望着眼前的箭头指示青砖,陷入了一阵深思,最后他们提出了一种可能,认为箭头形青砖的出现,应该是在陵墓建设之初,由盗墓贼故意造出的“标记”。众所周知,盗墓贼与墓主人之间是互为矛盾的双方,修建墓葬时,盗墓贼不可能大摇大摆的进入墓室,进行明目张胆的活动。他们唯一能利用的方法,便是乔装打扮,摇身一变成为“修墓工”,才能有机会做手脚。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块方砖看似狭小,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可能被完全疏忽,所以专家们进一步推断,混入修墓队伍的盗墓贼数量,起码需要多人以上。
大唐秦王陵已经度过千年风雨,萦绕在它头上的疑云仍有很多,因此我们也殷切的希望考古专家们再接再厉,最终为我们解读更多该陵墓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