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修复前
天梯山石窟的特色,天梯山石窟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请谈谈你对天梯山石窟的认识,武威去 天梯山石窟。
本文导航
天梯寺石窟值得看吗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我们来到这里时,黄羊河水结着厚厚的冰层,在阳光下洁白晶莹,明镜一般。夏天从水库乘船瞻仰,天梯山的伟岸雄姿倒影在清澈碧波之中。沿着栈道登临天梯山远眺,黛青色的祁连山脉映入眼帘,层峦叠嶂。山顶白皑皑的冰雪如云如练,使青色的山体显得更加冷峻。湖水映衬着蓝天、白云、青山,像一块温润的碧玉,给这片原本苍凉的天地增添了灵秀之气。天梯山石窟,据明正统碑记载,“诸佛之龛,二十有六”,在经历1927年大地震之后,现仅存洞窟18个,计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所有洞窟均经后代重修和妆銮,有的壁画重叠多达 5层。明代正统十三年间,重修广善寺时,对石窟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绘制大量明代壁画。 石窟形制主要有3种:①五柱型(或五塔型),洞窟平面呈横长方形,窟中偏后有中心柱,四面开龛,洞窟四隅,各有一分层方柱,形成五塔式;②中心柱型,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心方柱直通窟顶,双层龛顶部四面成斜坡,形成覆斗顶;③覆斗顶型,平面呈方形,顶部覆斗藻井,三壁开龛。前2种多为北凉、北魏窟,后者多为隋、唐窟。洞窟残存一些塑像和壁画。雕塑中有北魏石佛头像,北周、隋菩萨像和唐代释迦说法像。13窟系唐代造像,一铺七躯。本尊为善跏坐弥勒大像,高约26米;两侧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虽经历代重修,仍然保留着唐代风貌。第2、3窟亦为唐窟,三龛像,其中彩塑多毁于1927年地震。现存第3窟的释迦结跏像和二胁侍、第2窟的两身供养菩萨,造型匀称,面相丰润,身姿自然,以洗练的手法,表现了温静娴雅的神情,堪称唐塑杰作。 壁画保存不多,表层壁画多为西夏、元、明之作,在剥离重层壁画中露出了北凉、北魏、西魏和隋、唐残画。其中北凉壁画,别具风格,菩萨像直鼻、大眼、厚唇、白鼻梁、宝冠卷发,上身半裸,腰裹长裙,受西域早期壁画影响,与敦煌北凉壁画、酒泉北凉石塔线刻画和炳灵寺西秦壁画风格相近,又有凉州本土特色,具有朴拙之美。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佛教中心的东移,东下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了新的开凿生活,成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则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据历史记载,439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至平城,其中有僧侣3000多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既反映了凉州的人口众多,也说明了佛教的兴盛。这3000僧人实际上就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着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北魏灭北凉结束了河西地区140余年割据而繁荣的局面,曾经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其艺术受到重创,凉州的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外,一部分向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的河西佛教中心,并推动了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敦煌石窟中的盛唐大佛(130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艺术风格相似,说明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及河西石窟。迁往平城的工匠、僧人中不乏高僧法师。据《释老志》、《世祖纪》、《高祖纪》记载,凉州僧人师贤到平城后,任道人统(管理宗教事务的官职),并于公元452年建议并亲自主持,开始造帝王化的佛教石像。公元460年,师贤去世,凉州高僧昙曜继其职,改道人统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并于平城近郊开凿云冈石窟。他只用了短短几年(460~465年)就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其第五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和代表作。后经历代开凿,使云冈石窟成为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雕造富丽,是全国石窟之冠。据 《魏书·释老志》记载,魏文成帝 拓跋睿和平年间,是由凉州僧人昙曜主持,开凿石窟五所,即第16至20窟。之后陆续兴建,前后历60年,无数的雕塑家在53个洞窟里雕刻了佛像、飞天等5?1万多件。其间主要工程完成在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之前。这些宏大精美的雕塑,是雕塑家们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而凉州僧人及其工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佛教文化和石窟寺艺术方面,北凉和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据《魏书·释老志》记载,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这时起,历经东魏、西魏、北齐直至明清,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群,同时还开凿了巩县石窟和附近的几座石窟。龙门石窟的建造艺术风格,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朝文化和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因此,天梯山石窟称为石窟之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天梯山石窟比云冈石窟早多少年
天梯山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如果以前凉张天锡时期译经算起,距今至少有1640多年。1927年武威大地震,天梯山石窟震毁严重,至今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但在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以前,天梯山石窟至少有26窟、4层。石窟里面有北魏、隋、唐时期的汉藏手写经卷,唐初绢画菩萨像,唐、五代、西夏、元、明、清各代塑像、壁画、经卷等。1954年,考古学家史岩目睹天梯山石窟震毁未修情况时,就认为“26窟还不是最高窟数的记录”,当时的证人李喇嘛称有“4层,摇落10窟”。冯国瑞、史岩等人推断天梯山石窟的“西北”震毁处有珍贵文物遗存层,那里埋藏着无人可知的秘密。
天梯山石窟其实有三个不同建筑“版本”
1954年7月,考古学家史岩决心搞清楚天梯山石窟震毁情况,在武威县政府、张义区政府、天梯小学老师及其当地青年民兵的帮助下,利用绳索攀登到各个洞窟去抄录、登记遗存文物,由郝在中负责整理,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调查报告,发表在1955年第二期的《文物》杂志上。该报告,为我们揭开了天梯山石窟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天梯山石窟的“模样”其实经历了三个比较大的历史时期:一是北朝、隋、唐前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鼻祖”时期,记载在《魏书》等历史典籍中的所谓北凉主沮渠蒙逊的母亲石刻像,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文物亮点。史岩等人认为地点在现在石窟的西北方向上,大体在四层(乃至五层)最高一层,实际也是佛教东渐时期汉传佛教的遗存期。二是唐中后期、西夏、元时期,是藏传佛教石窟建筑遗存期。三是明代正统以后的“广善”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致“模样”。
现存天梯山石窟遗迹都或多或少保留有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物印记。天梯山石窟最早为北凉皇家寺院,《北凉录》:“蒙逊有凉土,专弘佛事,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像,千变万化,惊人眩目。”这个时期的洞窟群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1954年,住寺李喇嘛称:“西北端摇落十窟,上下分布四层”。史岩目睹的情形是:“西部岩顶坍塌处,自山顶至山麓形成一条高40余公尺、宽30余公尺的凹陷面。”唐中后期及其西夏、元代的洞窟及塑像、壁画、抄经比较多,大佛体内装藏的主要是西夏经文。正统年间寺院改名“广善寺”,自清代后不断补修壁画,属于藏传佛教的寺院。
大地震后洞窟里佛像壁画遗存
史岩编号的13窟,按照先上层后下层、先西北后东南的顺序编排。1954年,史岩攀入窟内时发现,最上层西首的一号窟是十六国时期的“塔院”类型,中间有方形舍利中心柱,三层四面有佛龛,无胁侍像。造像在西夏重塑过,明代重修过。残存壁画有三层,发现有贴上去的版画代替壁画。进入第二窟的难度非常大,史岩跪爬在悬崖的缝隙里,冒着生命危险踩岩角转两个弯才进入洞窟。这里的中间立佛已震倒在地,毁为几段,只余二跪式菩萨,跪在仰覆莲束腰式座上,“它处未见”,极为珍贵。左龛为倚靠佛,右龛为坐佛,各有二胁侍菩萨。倚佛、坐佛都涂有金,是唐代塑像。有白描的菩萨和天王像。
第三窟远看是个正方形,需要爬行在陡径上才能到达,稍一耸身或转身,就有坠崖之危,古来在此丧生者很多。后来,人们打通第二窟与第三窟,直接可从第二窟进入第三窟。此窟“自地震后没有人去过,地震惨状历历在目”,地面开着地震时产生的6厘米宽的裂缝,佛像与土石毁为一堆。这里有艺术价值极高的6个胁侍菩萨,形态各异,属晚唐写实等身菩萨,人们见到的衣着“时髦”的菩萨像,就是从这洞里挖出的。
第四窟是第二层的第一窟,在第一窟的下方,地震时第一窟的岩石砸塌了第四窟的顶部,此窟佛像是十六国时期所塑,风化严重,缺臂少腿。中央方塔上首的佛龛,至今都没有人上去近看过。第五窟是唐代开凿的覆斗形大方窟,里面壁画被震毁,没有见到佛像。第六窟也是方形洞窟,里面的佛像和第五窟的塑像在“土改时被天梯小学的学生爬上去拽出扔碎”,史岩还寻找到碎为一摊的黄土,里面色彩鲜艳的塑块不少。五、六两窟因较大易爬,里面余有康熙年间的壁画。
第七、八、九窟离地面不太高,把梯子搭在寺墙上攀爬即到。里面的佛像比较齐全,壁画类型丰富。尤其是从第八窟中发现了唐、西夏佛经6残本,发现北凉时期武威译人最早译出的《维摩诘经问疾品》,首尾缺页,高44.7厘米,堪为早期佛经之宝。另发现隋代《释迦说法图》珍贵绢本。十窟至十二窟空残缺物,造像均被震毁。
目前所谓的“天梯大佛”就是第十三窟,大佛为晚唐造像,最后一次是光绪二十五年再修。地震后,大佛头摇落,1936年补首。结果,1966年后又被人为破坏。
甘肃“镇馆之宝”出自第3窟左壁龛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一铺三身天梯山唐代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是天梯山石窟造像的精华和代表。
这是史岩从爬攀最危险的第3窟左壁龛发现的。主尊坐佛高130厘米,全趺坐,圆髻广颐,其上阴刻水波纹,丰颐秀目,低垂下视,双唇紧闭,流露出一种庄严沉思的神情。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呈梯形折出,线条流畅,洗练写实,表现出衣饰质地的柔软厚重。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此像经后世多次重妆,彩绘已然斑驳,但比例匀称,体态雍容,仍不失盛唐神韵。同窟中的胁侍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高183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隆鼻小嘴,双唇紧闭,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上着袒右胸臂的紧身束带天衣,下着束腰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至腹前横两道,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180厘米,发髻耸起,余发呈三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飘落,羊肠裙层折贴腿,身体肌肉丰满匀称,略呈优美的“S”形。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握拳,体态优雅,正是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
史岩考察时,还发现中间第二层的洞窟都留有清代避难百姓居住的痕迹。因窟体大,攀爬难,清代同治年间战乱时,周围百姓携家带口攀爬入窟,在洞里造避难炕,起土灶,烧火做饭,还开辟了烟道,致使窟内壁画被熏得分不清楚画面内容。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天梯山石窟的西南边紧挨大佛窟,还建有一座藏传佛教的四合套喇嘛庙,里面建筑物也很多。拦水坝周围原来是一道土墙院,附近有天梯小学,也俗称大佛寺小学,建于民国时期。“广善寺”在明代正统年间就有了,把现在的第13窟圈在里面,题铭显示,这个寺院先后住过“伊尔崎”、“销南黑叭”等蕃僧,清代张义山区是“麦力干”部落的驻牧地,证明张义山区清代蒙古族居民汉化或藏化。
史岩还发现第一窟里居然有以版画的贤劫千佛纸粘到壁上充当壁画的情形,这在别处是没发现过的。壁画上的墨笔题记显示,嘉靖十二年九月,山西汾州游客二人,一叫党彦升,一叫郭严黎,两人爬上第二窟,在天王壁画处挥笔写下自己的名字。第六窟里面的壁画上,还题有“黄区”(今黄羊镇一带)人供养“清单”两处。一处是黄区五坝人杨俊与妻子冉氏在康熙五十八年十月施舍银二两三钱、小米面一斗塑第六窟佛像一尊半,一处是同期的黄区二坝人杨殿兴与妻子黄氏施舍银同上。
李喇嘛口证,曾在西北方向坍塌处挖出一唐代佛头,冯国瑞、史岩等早就预测说,天梯山石窟最珍贵的文物应当掩埋在西北塌陷处,“广达七八十公尺”,此处无疑是北凉文物的富积区。大坡山废道上也有许多文物古迹的遗存,水峡口里还有栈道遗迹,这些沉埋的历史文化资源亟待得到保护。
本报记者李林山
文章配图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天梯山石窟修复前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凉州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喻为“石窟鼻祖”。[1]
2001年6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武威市区到天梯山石窟怎么坐车
你可以到汽车站坐武威—哈溪的车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因其离市区较远,又是在乡村,所以交通不是很便利,主要体现在没有公交,没有出租车. 由于张义,中路,上泉三乡都有短途大巴直通武威市区,在武威市区可以直接在天马宾馆对面的汽车站坐车,只要是武威—张义,武威-上泉,武威—哈溪的车都可以坐,然后到天梯山水库边下车。
方案 :
1.汽车行驶到天梯山石窟站牌点下车,顺路线步行到达目的地,2.5公里路程,刚好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汽车票¥10元/人)
2.坐车到景点站牌点先别下车,一直到灯山街(gai),是的,我们读音“该”,哈哈哈。然后下车,会看到有好多面包车,可以租车去天梯山石窟。
汽车票¥10元 /人 租车费一个来回趟30元
这是我去年夏天的价格,现在可能涨了一点。
温馨提示:景点没有大超市,去的时候记得自备干粮。
那儿适合夏天去,有山,有水,可以坐快艇,挺不错的,现在去,好冷,不推荐。【摘要】
武威去天梯山石窟怎么坐车【提问】
你可以到汽车站坐武威—哈溪的车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因其离市区较远,又是在乡村,所以交通不是很便利,主要体现在没有公交,没有出租车. 由于张义,中路,上泉三乡都有短途大巴直通武威市区,在武威市区可以直接在天马宾馆对面的汽车站坐车,只要是武威—张义,武威-上泉,武威—哈溪的车都可以坐,然后到天梯山水库边下车。
方案 :
1.汽车行驶到天梯山石窟站牌点下车,顺路线步行到达目的地,2.5公里路程,刚好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汽车票¥10元/人)
2.坐车到景点站牌点先别下车,一直到灯山街(gai),是的,我们读音“该”,哈哈哈。然后下车,会看到有好多面包车,可以租车去天梯山石窟。
汽车票¥10元 /人 租车费一个来回趟30元
这是我去年夏天的价格,现在可能涨了一点。
温馨提示:景点没有大超市,去的时候记得自备干粮。
那儿适合夏天去,有山,有水,可以坐快艇,挺不错的,现在去,好冷,不推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