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 汶口文化遗址现状
大汶口遗址的介绍,大汶口遗址的简介,大汶口的遗址被发现,遗骨上面的箭头是什么意思?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个省,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里?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哪里?
本文导航
大汶口文化遗址旧时代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比较好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还有哪些遗址
大汶口遗址被发现后,考古专家们于土层之内,找到了一块特殊的骨头,它虽然与其他骨骼无异,却“自带”了一枚青铜箭头。至于这一枚嵌于骨头内的箭头究竟代表何意?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因大汶口而得名。1959年6月,当地文物局接到群众举报,称在汶河南岸的磁窑镇堡头村西附近,发现大批文物,怀疑此地可能是一处古代遗址。考古专家团队赶到现场后,立即对该处进行了有效发掘,结果不出所料,一大批文化遗物相继出土,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大汶口遗址的首次发掘中,共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近133座,随葬品可达2100余件,根据年代判断,发现文物皆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据专家称,此次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繁多,包括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与此同时,一些各色陶器也相继展现在人们眼前,诠释了几千年前大汶口文化的辉煌与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土层的发掘过程中,6枚特殊的骨制箭头也被发现,这说明在当时的大汶口,居民狩猎处于最原始状使用骨制箭头的状态。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大汶口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十分落后,依靠劳动获得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生产资料已经不易,并不具备对后世艺术的启迪与影响作用。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之中,一件特殊文物的出现,显得相当“不合时宜”,它便是蛋壳黑陶。
蛋壳黑陶并非蛋壳所制,而其之所以会被冠以“蛋壳”之名,完全是由于其本身胎体轻薄,仅为0.2毫米左右。更重要的是,该蛋壳黑陶文物所采用的工艺为镂空雕刻,而这种杰出的工艺,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利用现代科技也无法复制。
此时一个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6400年到4500年前的古人,缘何会出现如此高端的“科技成果”?难道现代人真的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吗?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另一件同样出土于大汶口遗址的文物入手,该文物就是一截人类的骨骼。
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古人类生存的文化聚居地,出现丧葬文化也属于常理之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当考古专家在查看出土人类骨骼时,却意外地发现,墓葬中一位成年男性的胫骨之上,赫然镶嵌着一枚金属箭头。箭头全身布满绿色锈迹,已经深深嵌入骨骼之内,显然,这应是死者生前所遭受的箭创。经过专家们的专业鉴定,发现骨骼上的箭头质地为青铜,并且其年代也与大汶口文化遗址高度符合。
如果按照文明的发展程度来看,在考古学界的理论中,青铜箭头不可能与大汶口文化共同出现,而带铜箭头的胫骨却真实出现在眼前,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此地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对青铜制品的加工流程具有了相对成熟的概念。必须补充一点的是,箭头与其他武器不同,它本身属于一种消耗品,因而一旦射出之后,回收率非常低。大汶口民众在战争时期能够使用青铜箭头,足以说明青铜的产量之巨。
专家们研究箭头骨骼出土完毕之后,便开始讨论起关于它的处理方式。有专家当即提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箭头与骨骼进行完整分离,按照各自的种类分开进行展览。不过这一想法很快便被否决,因为在反对者看来,带箭骨骼所反映的情况非常少见,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意义颇为重大,一旦将二者分离,无异于买椟还珠,令其失去了本来的文物面貌,掩盖了其背后的真相与事实。最后,经过考古专家们的一致同意,带箭骨骼最终整体被陈列于博物馆之内,作为永久的珍藏品。
考古果然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文物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惊喜。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期待,希望未来能够发现更多类似于带箭骨骼般珍贵的历史文物。
大汶口文化的发掘地在哪里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我国山东省。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
汶口遗址平面范围略呈东南-西北方向的圆角长方形,大汶河从中部自东向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南岸约20万平方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 。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阶段基本上只分布在山东和苏北地区,其南界不过黄河,向北到达鲁北地区,西界在运河两侧,东至黄海。但胶东半岛地区早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
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的分布范围南、北两界无大变化,但有迹象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开始了向西扩展的趋势。此时,学界对胶东半岛同时期的遗存性质的看法仍有分歧,但居主流的意见认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胶东半岛的文化已“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不同类型”。
大汶口遗址分布图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
大汶口遗址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历史文化: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大汶口遗址),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汶口文化遗址现状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在卫驾庄东,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
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四海皆知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是新石器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
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
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汶口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