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 敦煌藏经洞最新进展
敦煌藏经洞是怎么回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为什么被封闭?敦煌藏经洞的珍贵文物为何被一个道士给“贱卖”了呢?敦煌藏经洞里有啥宝物,为何被封闭了?“藏经洞”在哪,敦煌藏经洞遗失多少?
本文导航
敦煌藏经洞的文化价值
敦煌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20世纪初在敦煌,一个姓王的道士在废弃的莫高窟每天念经打坐,他虽然是出家人,却私心很重,十分贪婪。无奈当时莫高窟是一个没有什么香火的地方,周围人烟也很稀少。王道士整天愁眉不展。一天,他请人对破败不堪的洞窟进行了整修。一个雇工在施工的时候,居然发现洞窟两侧的墙壁是空的,赶紧告诉王道士。王道士很惊讶,他联想到当地关于这里是宝藏埋藏点的传说,心中一怔。等施工完成了,王道士便在夜里带领些徒弟用流水不断冲刷墙壁后洞窟里的三层洞沙,终于挖通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洞里像山一样堆着绢画和各种佛教法器,四壁画着不可思议的精美壁画,整个洞窟犹如神话宫殿。
到现在藏经洞内已经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几乎涉及到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中间有不少的“世界第一”。敦煌学家从文献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最早的活字、最古老的书籍、最早的乐谱、最早的报纸、最早的火枪、最早的马具、最早的星象图、最早的连环画、最早的棋经、最早的标点符号等。敦煌藏经洞因为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可是另外一方面人们却不知道藏经洞为什么开凿,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凿的,又为什么把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云集在一个地方。
根据对北区洞窟的考古报告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所以关于藏经洞的来历,目前较为公众认可的说法是:藏经洞是僧侣们为了避免战乱而有目的开凿的,以免破坏宝贵的佛教资源,这种说法叫“避难说”。约在11世纪,西夏人占领了敦煌。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在破城之前,寺院的僧人们聚集在一起,将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物分门别类,匆匆忙忙用白布包起来胡乱码放在洞窟之中,然后封闭了洞口,又抹上一层泥壁,再绘上壁画掩人耳目,但后来僧徒也因为逃避战争之难没有再回来,天长日久,洞窟也就慢慢荒废了,加上风沙淤塞了洞窟的通道,才使洞窟因此幽闭近800年。从王道士发现的“敦煌遗书”来看,内容主要有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文献,其中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现已成为“死文字”的多种文字写本,的确是5~11世纪敦煌繁荣的历史见证。此外,法国人伯希和也主张“避难说”。他在1908年春到敦煌莫高窟,盗窃经卷写本、精美画册6000余本,运到巴黎图书馆,他还偷拍了莫高窟全部洞窟的照片。
也有观点认为藏经洞的开凿是为了收集敦煌各个寺庙里的废弃佛教用品,即“废弃说”。因为宗教用品都是礼佛敬神的东西,具有神圣性,是不可随便就丢了,而且,由于儒家的影响和文化的稀缺,中国古代很尊重写过字的纸,还有人专门走街串巷收集各家的字纸来统一祭拜后焚烧。僧侣们也因此把没有用处的佛教用品保存起来,但他们没有选择焚烧而是凿洞封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敦煌历史上不得不提的第一个盗取敦煌莫高窟的外国人——英国的斯坦因。他在1907年到达敦煌,5月买通了王道士进入莫高窟。所盗卷轴共计写本卷子8082卷,木版印刷20卷。其中佛教著作6790卷。共装24箱经卷,5箱精美绣品。运到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1914年他再次来莫高窟,又盗走5大箱600多卷写本。斯坦因根据所见到的写本和绢画上的记载分析出了“废弃说”,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原因是藏经洞的藏品大多十分完整,而且精致细腻。
一个中外人士都关心的问题还有敦煌是否还另有藏经洞呢?地质部门在莫高窟探测过程中曾发现一个洞窟墙壁有异常现象,至于是否也是藏经洞,因为没有打开,所以仍是一个谜。
敦煌藏经洞带着这些千古之谜,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敦煌莫高窟为什么又叫千佛洞
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原因可能是受到黑韩王朝攻占于阗国的影响。对于伊斯兰信仰的黑韩王朝对当地佛教毁灭性的打击,敦煌当地组织了有有秩序的经典与佛教供品的封存活动,促成了藏经洞的封闭。
敦煌藏经洞珍品图片
王圆箓是谁?没听说过吧,他是一个道士,一个小人物,名不见经传。如果说起敦煌藏经洞,许多人就应该听说过了。如果说起敦煌藏经洞中那些被外国人骗买走的经卷,也有更多人应该听说过了。王圆箓就是那个卖敦煌藏经洞中的经卷给外国人的那个人。这下,你应该知道了吧?
听到这一介绍,相信许多人心中一定会升起一股无名之火,忍不住要大骂这个小人物,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轻易地卖给了外国人。甚至,有人想将他推上历史的审判台,对他的罪行进行庄严的审判,让他对自己的罪行负责,为整个民族的屈辱负责。
王圆箓
当王圆箓听到这些指控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反应呢?看看他留下的那张照片,瘦瘦的,黑黑的,小个子,目光呆滞,穿着脏兮兮的道袍,一点不起眼。他就是那个时代普通中国人的缩影。当历史的回音传到他的耳畔时,他那种茫然不解的目光,他那种不知所措的态度,会让你的心禁不住收紧。他会问,我做错什么了?因为,那个时代的他,还没有清晰的国家意识、明确的民族观念。当你问他为什么不好好保护那些古老经卷的时候,他会说,我已经尽了我的力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王道士做了一些什么。
1900年5月25日,王道士与所雇敦煌贫士杨某发现莫高窟藏经洞,里面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自从发现藏经洞后,王道士就向当时的敦煌县令报告,希望引起重视。那位县令不学无术,把王道士带来的两卷经文视为废纸。1902年,又来了一位敦煌县令,王道士又去报告,那位县令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王道士仍不甘心,他又去肃州(酒泉)向当时的道台廷栋报告,那位道台也没有重视此事。1904年,当时的省里下令将经卷就地保存。仅此而已。王道士无奈之下,给清王朝写了秘报信,也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王道士有些灰心了。
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来到敦煌莫高窟,他通过与王道士深入交谈,骗得了王道士的信任,最后用四块马蹄银(重二百两)骗买了写卷、印本、古籍共二十四箱,佛画、织绣品等共五箱。交易是“正大光明”的吗?当然不是。有斯坦因回忆录中的记载为证。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莫高窟,以白银五百两骗买了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等六千卷,并拍摄莫高窟照片三百七十六帧。
当斯坦因把敦煌经卷宣传于全世界时,清朝的官员们才懂得了这些经卷的重要价值。1910年,清朝学部令甘肃藩司将剩余经卷运京保管,但是,那些清朝官员们不是考虑如何保护好这些文物,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经卷流失严重。王道士也私藏了若干经卷。
王道士为什么要私藏呢?《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记录了王道士对他说的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收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这是斯坦因于1914年第二次来到敦煌莫高窟时听到的话。这一次,他用白银五百两骗买了经卷五百七十余件。此外,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来到敦煌莫高窟,用白银三百五十两骗买了经卷四百余卷。
看了以上这些介绍,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还能再把王道士送上历史的审判台审判他吗?还能再骂他愚昧无知吗?他的确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他没有做成功。假如王道士没有把那些经卷卖给外国人,那些经卷又会怎么样呢?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讲道:但当时,藏经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进京的吗?其情景是,没有木箱,只用席子捆扎,沿途官员缙绅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有些官员还把大车赶进自己的院子里精挑细选,择优盗取;怕到京后点数不符,便把长卷撕成几个短卷来凑数搪塞。
在那个时代之下,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能够做什么呢?能够做到什么呢?王道士为了修缮莫高窟,不仅卖了大量的敦煌经卷,而且破坏了大量的精美壁画。虽然他愚昧无知,虽然他的初心是为了修缮莫高窟而筹措经费,但这些并不能成为他出卖敦煌经卷的合理理由。他无疑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可是,他承担得了这个历史责任吗?
那些被王道士卖掉的流失到海外的敦煌经卷,已经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痛。当我们赶到外国的博物馆,透过厚厚的玻璃去仔细阅读那些古老的经卷时,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这个古老机体流出的暗红色血液。
这些经卷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归结起来,就是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力的衰退、国家的落后,受尽外国列强的欺负与凌辱,不仅保护不了自己的国民,也保护不了自己国家的财富,当然也保护不了那些文物,那些古老的经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终于再也不受外国列强的欺负了。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老文物,受到了很好地保护。身在敦煌莫高窟的那些古老经卷正在众多中华儿女的保护与研究中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古老经卷承载的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将再次惊艳世界。人们将从那里得以审视世界几大古老文明在历史上的相会与融合。
这一些,那个时代的王圆箓是无法理解的、无法认识的,是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对于他,我们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经卷流失的责任,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整个国家的。
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也不会让历史重演。
敦煌藏经洞最新进展
莫高窟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据唐书记载,第一窟乃僧人乐尊所开凿,后法良禅师亦在此凿洞静修,僧人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藏经洞,即是今日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它开凿于第16窟甬道北侧岩壁上,并不十分起眼,若不是王道士清淤修缮,可能至今无缘面世。也许人类天生就向往神秘,藏经洞“重见天日”勾起了人们对那段尘封历史的探索欲望。
藏有四五万件珍宝的它,为何尘封近千年?
从史学家的考证来看,藏经洞封存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派学说。
一、 避难说
二、 废弃说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1908年《敦煌石室访书记》中说到:
“首当研究之问题,厥为卷本入洞之约略年代,此实有准确之凭证在焉。卷本所题年号,其最后者为宋初太平兴国(976-984)及至道(995-997),且全洞卷本,无一作西夏字者。
伯希和作为较早一批深入莫高窟探险寻宝的探险队长,最先提出洞口封闭原因及年代。
伯希和认为,洞中所藏经卷,标注年号最晚的一批是在宋初时期,而1035年西夏国侵占又此地,以西夏同样尊崇佛教的习惯,也应在洞中留下西夏文经书,但洞中并没有西夏文字,所以藏经洞封闭大概在1035年之前。
(伯希和)
至于封闭原因,伯希和猜测是战乱导致。由于洞中经书绢画陈列杂乱,像匆忙堆砌,所以极有可能是在战乱时,僧人怕宝物被抢夺,仓皇之中把这些宝物杂乱堆在此洞中,急忙封闭入口。
这种观点得到了当时大部分国内学者和欧洲“探险考察队”学者的认同,姜亮夫亦称其乃“宋时西夏之乱,千佛洞下寺僧人”藏经卷文书等封入洞中。
西夏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占领瓜沙二州,在此之前,敦煌莫高露作为丝路上一个非常繁华的宗教圣地,集合了众多民族的佛教信徒,所以藏经洞中所藏经书也不单只有汉文,还包含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字。但其中最奇怪的一点是,众多文字中唯独不见西夏文,翻阅历史典籍可知,西夏这个民族也是非常信奉佛教的,所以结合1035年战乱、信奉佛教的侵略者、洞中未发现西夏文字等诸多因素,可推测出藏经洞的封闭,主要是为了躲避西夏入侵,所以匆忙之中把诸多珍宝杂乱堆砌到藏经洞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避难说”
当然,关于避难说,史学界也产生了分歧,比如有人认为是西夏入侵的战乱,有些认为是当时统治沙州的曹氏归义军政权内部的政变,即1002年曹宗寿逼其叔父,原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瓜州防御使曹延端自杀。政变过程中,极有可能是其中一方搜罗了大量珍宝,藏于第十七窟中,但由于计划失败,便无人知晓其中秘密了。
关于避难说,学者贺世哲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从一条新资料谈藏经洞的封闭》。此文是从另一个历史角度去分析的,他说11世纪初期,敦煌东边党项势力日渐强盛,把扩张目标放到了河西走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觊觎河西走廊的并不只有东方党项势力,西边信奉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也在不断向东高歌猛进,一路扩张过来。
受到了双面夹击的严峻形势下,统治沙洲的曹家归义军不得不开始备战工作,因地处特殊,孤立无援,为了防止双方进军破坏,敦煌各个寺院相约之下,把佛教典籍、画卷以及其他各种文卷集中到莫高窟,并封闭于高僧洪的影堂中。为不露痕迹,佛教徒们特意在堵塞窟口的壁上绘制了壁画。
相对于避难说,我更倾向于“废弃说”。
废弃说所指,是说藏经洞本是一处类似“废品收容站”的地方,里面存放了大多遗弃不用的物品,所以陈列上相对杂乱,毫无章法而言。
佛教用物不比寻常用品,寻常用品废弃不用的话,可能就随手扔掉了,但佛教信徒认为这些东西是神圣的,所以就在岩壁上开凿了一个小窑洞,用来存放这些废弃不用的物品,数百年下来,才累积了数万件。
如方广锠认为,这些经卷遗书都是当时敦煌僧众抛弃无用的废品。
之所以说是僧众抛弃的无用废品,原因也是多种的,其中有日本学者所谓“书库改造说”,说的是北宋年间,中国折叶式的佛典写本已逐渐取代了卷轴装的形式,所以之前所用卷本多数被存放到藏经洞中。
了解书画的朋友大概是知道的,在宋时确实出现了“册页”的装裱形式,就是类似于奏折的格式。而在此之前的经文,都是手卷的格式,因为这种格式的转变,会导致就有经卷被统一归类放置,即今日之藏经洞。
当然,同样是废弃说,出发点也并不全都一致,西方学者斯坦因曾入洞,对洞中物品翻检。、
他所记载的是,洞中所有材料大体分在两种包裹内,一是混杂类包裹,其中包含藏文、梵文、于阗文、回鹘文、粟特文的写本、绘画、丝织品及汉文碎片。
二是正规文本包裹,其中有一千多本汉文卷本,每个包裹内都装有十几个写本,其中包括一些藏文经卷。他的最后结论是:藏经洞乃是从敦煌各寺院中收集来的“神圣废弃物的存放处”。
中国藏经洞视频
藏经洞位于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首推藏经洞——第17窟。当你站在洞窟门前,望着这小小的石室,定会思绪万千,满腹狐疑。
里面曾经堆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遗书,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由于何种原因存放的?何时将洞门封住,轻松地抹上泥皮,绘上了壁画?
敦煌在中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雇用敦煌贫士杨果在清理第16窟时,发现墻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
佛书占敦煌汉文文献的百分之九十左右。1907年斯坦因首次来到敦煌,从藏经洞取走经卷600多件,装满了5大箱。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余的敦煌卷子运往北京保存,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并从王道士隐藏的写本中买下570余件写本、绘画等。
藏经洞发现
藏经洞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莫高窟之时,王道士已伴随藏经洞又度过了7个春秋。在这7年中,除官员拿走部分经卷外,王道士对藏经洞看守得很紧,散失的卷子很少。斯坦因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经洞,想了很多办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见,弄得斯坦因束手无策。
后来他了解到王道士对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骗王圆箓(王道士),说他是沿着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来的,这一招很灵,是宗教信仰把他们的思想沟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个真诚的信奉者,而斯坦因显然只是为了达到骗取藏经的目的。
敦煌藏经洞是谁发现的
4万件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1500年,600米长的鸣沙山上建造了密密麻麻的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定当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的经卷文书画卷等,在鸣沙山东慧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庄重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今人屏声敛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