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清风楼 三笑楼典故
卧牛城的由来,清风楼的由来,邢台清风楼的传说你知道吗?清风楼的建筑特色,清风楼的传说,清风楼的简介。
本文导航
三笑楼典故
卧牛城的由来
青州——古代中国九州之一,因其色为青,故名“青州”,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七千年多年的文化。其城市建于西汉,几经迁移定位于南阳河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地理位置特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自古是连接内陆和沿海的交通要塞,从西汉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名城重镇。
相传青州城最早方圆数十里之大,由于历代战争需要,进行了三次收缩,即自古流传的有名的“三撙青州”。而另有记载是青州城“三迁四筑”,从西汉王朝开始,在现今青州西南的楼楼山下、瀑水涧一带建立广县城,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就设在了广县城内,这是第一个青州城。西晋末年,广县城因战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青州刺史、青州人曹嶷在原城西北尧王山下另建新城,加固城墙,增强防御,并取城名为“广固城”,形成了第二个青州城(一迁二筑)。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鲜卑人慕容德占据广固,并在此定都,建立南燕国。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东晋派大将刘裕攻破城池,消灭南燕,夷平广固城,另封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羊穆之另起炉灶,三易青州城,在广固城以东、沿南阳河北岸新筑城池,取名东阳城,这是第三个青州城(二迁三筑)。东阳城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有五门,东曰“晓东”,西曰“泰山”,南曰“南天”,西北曰“镇青”(马驿),东北曰“武曲”(东辕)。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北魏攻占东阳城。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秋,因东阳城人口众多,商号林立,便往河南岸发展,以土筑城墙,修建南郭,规模更大于东阳城,两城因只有一河之隔,又有桥相通,如同一城一样,这就是后来的南阳城,也是三易其址、四次修筑的“三迁四筑”青州城。在城外数里处原有一些高大的形似土筑城墙,是否原来之城墙已无从考证,因建设早已拆除无存。最后的青州城方圆仍有十余里,明朝又把城墙加宽、加高,并用青砖加固,城的形状如同一头强健的黄牛卧与云门山下,因而别名又称“卧牛城”。城墙筑的既高大又宽阔,筑城所用之土就地取材,取土筑城后,取土之处既为护城河,一举双得,事半功倍。用土既多,挖的护城河就越宽越深,青州城与其他城相异之处就是护城河既宽且深,加之自古至今大水扩河,护城河深约四、五米,宽约三十余米。
青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为加固防御,建有双重城门,主城门(大城门)外建有小城门,两层城门中间用环形城墙相连接,环形城内 称为“瓮城”。如敌方攻城,须先攻第一道防线—“瓮城”,攻破“瓮城”,守兵则关闭第二道防线—大城门,大城门楼上方有千斤之闸,关闭城门后,放落千斤闸,城门坚固无比,并可从大城门楼上方和环形城墙上方用箭矢攻击来犯之敌,如果能将小城门再行关闭,就形成了翁中捉鳖之势。城设四门,门与门之间的城角各有角楼布兵把守,即是岗楼,又是烽火台,遇有敌情即可点燃烟雾报警,与两城门守兵相互照应。青州城城墙坚固,布防严密,易守难攻。
一、青州城南门曰:“阜财”。大城门当地称大南门,大南门的门洞中左右两壁建有许多小洞,洞内是值勤兵卒休息的地方,不占行道,冬日可防寒保暖,盛夏可避暑纳凉,值勤兵卒可在内轮换小憩,设计巧妙而且实用。水浒传中宋江带领众头领在城外观察地形就是在南门外的高坡上。青州城南门与云门山遥遥相望,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凤凰山、云门山、驼山一览无遗,特别是云门洞如高悬山顶的一面明镜在此观看的清清楚楚,南门外现在是著名的云门山风景旅游区。
二、东门称“海晏”。当地简称东门,比南门又高又大,城门高约十五、六米,门洞深约三十米,宽约十余米,每到夏日洞内凉风习习,是当地居民纳凉的好去处。城门外侧的石壁上刻有很多画面和文字的故事,可惜没能保留下来,门洞顶部的青砖被硬物划出一道数米长、十几厘米深的沟,传说是古代武将骑马从此经过,身穿盔甲,人高马大,虽然他经过这十几米高的门洞将头低了下来,然而头盔上面的铁枪头却嚓嚓的将门洞上方的青砖刺出了一道深深的沟。东门的大城门与小城门之间距离大、面积广,所以东门的瓮城也特别大,居住着几十户人家,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中曾提到过家住青州城东门外的王光既是此东门。小东门洞壁同样建有许多小洞,供守城将士休息,门外左右沿城根修建跑马道通向其他城门,供守城将士巡城之用。
三、西门为“岱宗”。西门与北门拆除颇早。西门面向西北,城墙高大坚固,巨大的长方形石块铺成的路面从城里延伸至城外吊桥。西门内原来建筑成群,一派繁华,后因战火不断,房拆民迁,只留的几寸残墙,一片瓦砾。城门拆后,孤独的耸立着几段城墙,寒风中摇摆的杨树凄厉的陪伴着孤独的石街(现西门内已成为中国传统的飞檐翘壁式建筑群,雄伟的博物馆就在此处)。顺石街出西门往西顺坡而下,便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故居“李清照纪念词”,与北宋以户部史郎知青州时的范仲淹所建“范公亭”南北相望。这里小桥流水,绿树掩映,一派神秘幽静的仙境气氛。
四、北门叫“瞻辰”,坐落在南阳河畔,地势偏高,雄居河南岸,与早期东阳城隔河相望,是通往西、北方向的必经之路。城外是有名的万年桥,桥下的南阳河既宽又深,雨季到来,南阳河汇集西南群山之水,浊浪滚滚,巍巍壮观,为青州城增添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与美丽的景观。现在南阳河畔竹林潇潇,水波荡漾,假山瀑布,花草遍地,是青州的风景区。
===================================
卧牛城的由来:被传为陶唐故都、伊祁旧里的临汾,素来有卧牛城之称。1977年10月,有人在城墙东北角取土时,挖出一个石匣,匣中有一尊铁卧牛,并有明朱洪武年间的碑记一块。铁牛重 124斤,底座重33斤半。这大概就是临汾被称为卧牛城的见证。临汾城池始建于西晋,距今约1600多年。铁卧牛是什么时候埋入城墙之中,无从考证。出土碑记中有“癸丑(1373)冬十有一月二十有五日”字样,修整城墙时,就从城东北角挖出过此铁牛;另谓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九月吾州刺史徐怀玉刻记,记载梁晋交兵时,寇退而修城就曾挖出过此物,当时“以为祥”,便原封不动地将铁牛埋在原处。明癸丑年第二次出土后,当时亦认为是“退灭寇兵之祥”,便择吉日,藏之。1977年10月则是铁牛第三次出土。现在这尊铁卧牛已在临汾市尧庙展出。
==========================
清风楼座落于邢台市桥东区仿古街北端(原旧城中心,府衙前)。邢台,元代时属顺德路(先为府),明、清时属顺德府,今市境一直为路、府治所。清风楼原坐落于府衙前,为府衙的组成部分。清风楼始建年代不详,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等故被毁坏。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台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资重新修建。重建后的清风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清风楼几百年来,历阅风雨沧桑,至今雄姿犹存,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楼高七丈余,分三层,下有台,斗拱飞檐,庄严雄伟,具有民族风格,一层为砖石筑台,中间有拱形圈门,门内既可通车,又能行人,还是夏日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二层四周用青砖围成花栏,中间为正厅,前后两门对开。厅内西南角的墙壁上镶嵌有春夏秋冬四季诗画石刻一组,相传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可惜春景逸失,现只存夏、秋、冬三块。另有清风楼题记石刻十块存于室内。三层为木质结构,四面开门,顶檐下有一巨匾,上书“清风楼”三个大字,苍劲秀雅,细镌精剔,原为明代一宰相所书。如果登临其上,站在最高层,凭栏远眺,市肆鳞次栉比,太行远山青黛,邢州全景尽收眼底,故有“郡楼远眺”之称,为旧时“邢台八景”之一。
依时人陈晋所作《清风楼记》记载,黎光亨修成此楼后,“政暇集客登其上,四牖洞阔,俳徊远眺”。黎光亨自我标榜:“皇风清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极”、“保我皇图,巩为磐石”。其封建臣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溢于言表。而“清风楼”一名,即因此而得。
解放后,曾对清风楼进行多次修缮,并于一九九七年进行了彻底返修。为了陪衬和丰富这一文物景观,对清风楼前的府前街进行规划和改造,建成了明代仿古一条街。仿古一条街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与古香古色的清风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显示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色彩,成为邢台市区的又一新景观。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百色市中山一路八一希望小学内,建于1911年,是一座三层的砖木结构的独立建筑物,因为四方均可凭栏迎风。故名“清风楼”。
红七军成立时是军政治部的所在地。楼内既是办公室、会计室、又是寝室,百色起义时创办的报纸《右江日报》编辑部设在此。
邢台清风楼有啥好吃的
相传现在清风楼那个地方并没有清风楼,那里是一个潭,每隔几年就出一次三条腿的蛤蟆,又名金蟾,就是书画家桌上放的镇纸,世间仅有此地出金蟾,金蝉除了之后,邢台就出一个州官,后来这事被南方的一个术士看破,就盖了座清风楼给镇住了,从此再也没有了金蟾,也没了邢台州官。
清风楼什么时候修建
清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总高七丈多。因古称高十丈,故又名百尺楼。清风楼共分三层。由下而上,第一层为砖石所筑楼台,中有拱券门以通车轿行人。第二层用青砖砌成四周围栏,中间正厅南北两门对开,门两旁连有大型花窗以采光。正厅西南壁、西壁与北壁上依次镶嵌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家王维的四季山水图(春景已佚)刻石,与曾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任顺德府知府的著名诗人李攀龙的清风楼题咏诗石刻,以及其后明、清两代其他顺德府官员步李诗之韵,和作的清风楼题咏诗石刻共计十三方。二层正厅东南角设有楼梯可直登第三层。第三层与第二层以木质楼板相隔,正厅四面开门并连有花窗,正厅四角以青砖垒就,并开有八面满月型洞窟,诚所谓“四牖洞辟”,八面来风。正厅四周朱栏与楹柱相映,玲拢剔透十分壮观。第三层榱题下悬一巨匾,榜书“清风楼”三字,苍劲秀雅,精雕细镌,颇具书势。据明代陈音《清风楼记》,登上清风楼第三层极目远眺,可将邢台四时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淑气方熙,群翎奏巧,嘉禾葱郁,远山如黛”;夏季“画景舒长,云踪出岫,槐柳垂荫,芰荷散馥”;秋季“玉霜方浓,银詹万里,雁骛高飞,水天一色”;冬季“凝寒冱冻,竹松晚翠,积雪未消,列峰堆玉”,即所谓“四时万景,分革毕陈”,是邢州即顺德府历代宫员和士大夫们政余酒后登高望远,对景生情,吟诗作画,舞文弄墨的绝佳场所。另据明万历十八年(1590)邢台县知县朱浩所撰《赵襄子词堂记》,顺德“府清风楼前旧有坊,额日‘邢襄旧地’。”朱洁是有史第一部《邢台县志》的主修者。这坊虽曾与清风楼相依相伴,如今却已经不在了。
秋风楼的由来
清代顺德府知府徐景曾在他主修的《顺德府志》中阐述:清风楼是顺德府人杰地灵的标志,是邢台的文脉之所在,其崇高地皮是不可有丝毫改易的。徐景曾的理论依据是有一人说过:清风楼楼台正中之门不可堵塞。如果有人将其堵塞,必然会导致邢台人民的贫穷、邢台人才的枯竭;且可导致黄河水患;使开封城陷入没顶之灾。徐景曾的事实依据有四。一、崇份年间(1628―1644),顺德府知府汤一湛不相信该人之言,把清风楼楼台之门堵塞,而在府署正南即离向(堪舆家说“离向为福”)新开一小街曰“凤凰街”,作为进出府行之路。汤知府的这一举动不但导致了此后三十年间邢台县士子无中举者,还使邢台人民陷入明宋兵连祸结,水旱无常,国破家亡的灾难之中。尤其是崇须十六年(1643)的“癸未之变”,固若金汤的邢台城虽有邢台官兵与邢台人民同仇敌忾之坚守,却仍被清兵攻陷,导致了顺德府知府吉孔嘉与千总李如龙、张自谦以及傅梅、孟鲁钵等乡贤的“不屈死”,邢台城中“老少男子死者三千余人,妇女死者七百余人”,数百家被杀绝的屠城之祸。二、清顺治十六年(1659),顺德府知府郭础通过民间采风,接受了汤一湛因堵塞清风楼台之门给邢台人民引来惨祸的教训,而“改仍旧”,即重新打开了清风楼台之门,府署衙门官员吏役和迎来送往的轿。马也一律由此门出入而不再经凤凰街。郭础“改仍旧”的良性结果是邢台人才的复出。三、康熙六年(1667年),新任顺德府知府李嘉胤为庆贺邢台人才的复出,特在清风楼之北新开东西通道,称“两科矿’,且在东、西两个路口建起了两科牌坊。李嘉胤的后任杨某,即杨于庭(可能徐景曾主编府志时此人尚健在、故隐其名)却不信邪。这位杨大人不但堵死了两科路,还拆毁了两科路口的牌坊,从而再次导致邢台士子的科举不振。四、明崇祯时,顺德府知府汤一湛堵塞清风楼楼台之门,还导致了另一恶果,即黄河的决口和开封城的被淹没。 祖辈流传,顺德府的府署衙门所在地原本是战国时的赵襄子宫殿遗址(对此府、县志均有记载),其西北原为春秋时邢国邢侯祭天的古邢台,其东南亦即清风楼所在地原为一泓碧泉,经地下暗河与达活、百泉二泉群相通,不但是邢台的文脉所在,且是邢台的龙脉之首。这泓碧泉清澈如玉,泉水中且有金蟾和金翅鲤鱼悠哉游哉,生生不息。北宋初年从后周世宗柴荣之幼子柴宗训手中夺取天下的宋太祖赵匡胤征伐北汉,驻跸邢州,随行的华山道士苗广义向他进言:“邢州自古就具天子之气,其源即出邢州城内的这眼泉中。泉中金檐一旦上岸即会成龙,金鲤一旦腾空即会化凤。”赵匡胤因命当时守卫邢州的郭进填平该泉,并移建郡楼于其上以镇之。这郡楼就是现在的清风楼。据说,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像柴荣那样的邢台人叱咤风云君临天下了。所以南宋洪迈出使金国路过邢台,暂住在离清风楼不远的邢台驿时,才会眼望着古邢台黯然消去的帝王之气怅然赋诗:
秋水楼简介
清风楼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等故被毁坏。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顺德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资重新修建。重建后的清风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楼高7丈余,下面砖石筑台,上面斗拱飞檐,气宇轩昂,庄严雄伟。清风楼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邢台市的城市原点所在,郡楼远眺自古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清风楼共分三层。一层为砖石筑台,中间有拱形圈门,门内既可通车,又能行人,还是夏日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二层四周用青砖围成花栏,中间为正厅,前后两门对开。厅内西南角的墙壁上镶嵌有春夏秋冬四季诗画石刻一组,相传为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可惜春景逸失,现只存夏、秋、冬三块。另有清风楼题记石刻十块存于室内。三层为木质结构,四面开门,顶檐下有一巨匾,上书“清风楼”三个大字,苍劲秀雅,细镌精剔,原为明代一宰相所书。如果登临其上,站在最高层,凭栏远眺,市肆鳞次栉比,太行远山青黛,邢州全景尽收眼底,故有“郡楼远眺”之称,为旧时“邢台八景”之一。黎光亨修建此楼,旨在登临消遣,“政暇集客登其上,四牖洞辟,徘徊远眺”,或舞文弄墨,吟诗作赋。但他的政治目的很明确,“寓教于乐”,不忘忠君报国,他极力标榜:“皇风清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极”,“保我皇图,巩为磐石”。“清风楼”一名即因此而得。如今屹立在市中心的清风楼,成为市区的一大文物景观,供游人浏览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