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已经在民间存在多少年了
惠山泥人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如何做?惠山泥人著名的原因是什么?惠山泥人是民间艺术品吗?惠山泥人简介,无锡惠山泥人它的工艺品分粗货与细货,这里的“粗”和“细”是什么意思?无锡惠山的特产。
本文导航
泥人怎么做的过程
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做法如下:
备泥加工,把直接自地下的泥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
搭内骨架,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
上大泥堆大形,泥与骨架备好以后,就可以动手上泥了,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以便泥块与骨架能牢固地结合,不易掉落。
深入塑造,在大的形体与比例为准确的基础上,便可进入深入塑造的阶段,随着局部和细部的深入,使泥塑的体量逐渐到位,做局部要经常与整体比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
调整统一,在深入阶段,难免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大的关系上来。
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其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惠山泥人已经在民间存在多少年了
无锡的惠山泥人产生的时间很早,无从可知其确切时间了。一到农闲季节,几乎家家都做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
每逢过年,在庙会和集市上,人们托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自己做的泥人到处叫卖,这也是农家的一份收入。
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钱等姓的专业作坊。彩塑师王春林制作《五盘泥孩儿》进献,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赞赏。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出现了大量以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40多家,专业匠师30多人。在慈禧太后60岁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
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
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鲜明艳丽。惠山传统彩绘中必须做到“新、清、齐、爆”四字诀:
新是抓住人的视觉的第一印象,色彩要新鲜,明快醒目。意思说一台泥人作品至少数十件套,彩绘结束时,满台泥人鲜明光亮,欣赏者看了会喜欢。
清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清爽、干净,在画的过程中保持清洁;二是指用色要纯。要求红要红得艳,黄要黄得鲜,蓝要蓝得纯,白要白得净。要保持色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笔干净,不邋遢。
齐是指笔法整齐,直线要直,曲线要活,线界要清晰;落笔如飞,厚薄均匀。图案纹样疏密得当,简洁得体。
爆是指用色强烈的意思。因为泥人本身体积小,泥坯的内结构起伏变化不大,因此要求在色彩上调子大胆强烈,底色采取原色对比,以引人注目。
惠山泥人的手捏技艺与彩绘装饰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而在色彩上,惠山泥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现方法。
要处理好图案纹样与底色的关系就要懂得“远看颜色,近看花”,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经得起近看,局部不影响整体,底色与纹样相互衬托。
图案纹样要做到“少里看多,多里看少”。即妙在多而不乱,达到细细品赏、有看头的艺术效果。
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基调色不变,衣服上的图案纹样则是随意发挥。很多艺术家在空闲时喜欢赏花、种花、养猫、喂鸟。这些爱好可以很自然地融化到作品中去。
总之,泥塑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以天然廉价的泥土做出的工艺品,风格独特,形象逼真,而且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为我国罕见的装饰品。它们博得了民众的喜爱,也向世人展现了黄土耕农的艺术才华。
惠山泥人图片大全
惠山泥人是民间艺术品,无锡惠山泥人是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特产。惠山泥人题材丰富,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
无锡惠山泥人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
扩展资料:
惠山前期作品,主要是儿童耍货(玩具),如车老虎、大花猫、大阿福等。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流行无锡一带,惠山塑制戏剧人物。清代后期,京戏流行,丰富了泥制戏文的内容。往后逐渐分粗、细货生产,粗货是儿童耍货,细货是手捏戏文;前者主要畅销农村,后者主要销售城市。
1935年左右,上海"普益习艺所"艺人来惠山后,开始用石膏翻制泥塑品,从此惠山彩塑用泥和石膏两种原料进行生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传承四百年
无锡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见《清稗类钞》)。
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据说,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著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
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惠山泥人由此远销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广大农村乡镇,相当一部分流入上海、杭州、汉口等大城市。
技艺特色
独特的惠山黑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的选择,影响到泥人的品种和品质,影响到风格的形成,也正是惠山泥人长盛不衰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早期惠山居民制作泥人属家庭副业,在农闲时利用这种泥土捏制一些小花囡、小如意、小寿星、小佛像、叠罗汉、泥阿福以及鸡、狗、鹅等小禽兽。
惠山泥人的制作方法除面型用单片模印制外,其余身段,四肢都是捏塑出来的,以后经过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板、插丝、推、揩、糊,刻划出衣着、穿戴、发型、头饰等等,通过上彩、开相、打蜡、插须、装銮等工序制造出各色各样的形象。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无锡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与泥人张有什么不同
无锡惠山泥人成为泥塑工艺的代表与当地特殊的地理条件与文化风俗相关。在惠山脚下,水稻田下层约三尺左右,盛产一种黑泥。这种泥土细腻滋润,粘性特别好,很适合雕塑,且取之不尽。用它做泥人,不但坯面光洁,适宜敷彩,干后还不易裂缝,这就为制作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优质原料。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的赞叹。
另外,泥人的兴起与发展还与佛教、戏曲等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泥人工艺品最典型的形象就是“阿福”,据考证,“阿福”也叫“沙孩儿”,这表明它与庙中小沙弥有一定关联。从其工艺特点上分析,“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佛像及宋代惠山寺的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主要采用了小型佛像的制作工艺即“善业泥”的制作手法。
明清以来,昆腔戏等多种戏曲形式在江南兴盛起来,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船过梁溪莫唱曲。”意即外地人到了无锡不要唱昆曲了,以免班门弄斧。而泥人品类中就有“手捏戏文”的形式,这显然是对当时戏曲文化的反映。
泥人制作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十分重要,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惠山的泥人彩绘特别讲究“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而在纹饰上,则讲究“满而不塞,繁中有简”。
泥人作品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初期的“耍货”,也叫“粗货”或“行货”。主要制作方法是用单片模子压制成形。为了能大量生产,当年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作品的造型原件上尽量去掉与主题无关的繁琐部分,并进行必要的变形。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损害整体形象,反而使主题更加突出,造型更加浑厚、洗练,更富有装饰趣味。后来又出现了双模印制的方法,做工更加细致,外形尺寸更大,被人们称为“市货”。
另一种就是后期被称为“细货”的“手捏戏文”作品。这是完全用手工方式捏制的泥人,在造型上,它可以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需要,创作出许多新的构图形式。在色彩的运用上既有京剧的热烈绚烂,也有昆曲的温和典雅。这时期的泥人已经由“耍货”发展到艺术品的境界。
无锡惠山古镇有什么好吃的
无锡惠山的特产是惠山泥人、惠山茶叶、惠山油酥、梅花糕。惠山泥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400多年历史。润喜金茶产地位于惠山。惠山油酥另称“金刚肚脐”。梅花糕呈金黄色,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无锡惠山的特产
惠山是江苏省无锡市辖区,坐落于江苏无锡西郊,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
惠山在南朝称为历山、九龙山,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常来此山,故称此山为慧山,因慧同惠,所以叫惠山。
惠山主要景点有惠山寺、锡惠公园、天下第二泉、青山公园、江苏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无锡电视塔、头茅峰观景台、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