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雁塔 描写大雁塔最著名的诗句
西安大雁塔简介,关于大雁塔的古诗有什么?求一篇关于大雁塔的历史背景与介绍,有关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的资料,有关大雁塔这首诗反应了什么思想?与大雁塔相关的历史人物。
本文导航
西安好玩的地方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最著名诗句
《题雁塔》
唐代:许玫
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北岭风烟开魏阙,;南轩气象镇商山。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
《雁塔》
唐代:解彦融
峥嵘彻倒景,刻峭俯无地。勇进攀有缘,即嶮恐迷坠。;窅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南山缭上苑,祇树连岩翠。北斗临帝城,扶宫切太清。;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本愿从兹适,方知物世轻。
《赠潼关不下山僧》
唐代:李远
与君同在苦空间,君得空门我爱闲。禁足已教修雁塔,;终身不拟下鸡山。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香茗一瓯从此别,转蓬流水几时还。
《依韵答黄校书》
唐代:徐夤
慈恩雁塔参差榜,杏苑莺花次第游。;白日有愁犹可散,青山高卧况无愁。
《游云门寺》
唐代:宋之问
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投迹一萧散,为心自杳冥。;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摇摇不安寐,待月咏岩扃。
历史上大雁塔的故事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今天所见塔样为明代包砖外表,但整体结构保持唐塔风格,是我国保存较完好的楼阁式塔,也是今天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报答其母长孙皇后的恩典,选址长安城东南隅的晋昌坊,修建慈恩寺,;10占据该坊一半的面积,并请玄奘法师为慈恩寺的住持。
同年太宗皇帝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撰写《述三藏圣教序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表高宗提议建塔,为安置西行所取回的经像、佛舍利。
武周长安年间(701年~704年),对佛塔进行了第一次改修,将其由砖表土心的西域塔形制变为楼阁式塔,内置木楼梯可以逐级攀登,高度增加近一倍。
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年间(930年~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修塔。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富民康生在塔上宴饮,以致失火,火彻晚不熄。此次损坏后,游人不能再登。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大雁塔再一次失火。金哀宗正大年间(1224年~1232年),慈恩寺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但佛塔依旧。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关中大地震,大雁塔塔刹震落,塔身屹立如初。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咸宁县组织重新安装塔内楼梯,唐塔体外砌砖层,进行了一次重大维修加固。
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对寺塔进行了修葺。1906年~1910年,日本人足立喜六赴陕对西安古迹进行调查,对大雁塔地面遗存进行实地勘测。
1931年,朱庆澜将军及五台山普济佛教会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维修。;131932年,傅增湘考察大雁塔,撰《秦游日录》,记大雁塔近代残破之状。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对大雁塔进行实地勘测,并绘大雁塔的平面图及立面图,以及西门楣中唐代建筑的线描图。
新中国成立后,慈恩寺大雁塔于1961年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大雁塔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踏。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玄奘当年造大雁塔时所仿的印度窣堵坡,不是一般那种下为方台,上有覆钵的普通窣堵坡,而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汉文意译为“正觉塔”或“大觉塔”。
这座所谓“塔”,其实是塔式殿堂。大雁塔初建时,一如佛陀伽耶精舍,塔顶为平台,中央设置一个较为高大的覆钵塔,四角各设一个小型的覆钵塔,形成“金刚宝座”的构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雁塔
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区别
1、大雁塔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2、小雁塔
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大雁塔历史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 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安
描写大雁塔最著名的诗句
《有关大雁塔》是新生代作家韩东的成名作之一,对于它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拟从内容方面对它进行新的赏析。 关键词: 《有关大雁塔》 内容 赏析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成 名作之一,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早 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下 面我想从诗歌的内容方面对它作 一个新的诠释。 首先,诗人的一句问话,嘲 笑了人类的自以为是。我们常常 认为自己能对客观存在的大自 然,一切外在于自身的事物都能 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在这种了 解与把握中,我们掌握了事物的 本质和客观规律,从而我们将把 握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操 纵这个世界,让世界的一切都围 绕着人类而运转——这就是人类 主体的自大狂!韩东在这里对H 常习焉不察的东西进行了发人深 省的提问: “有关大雁塔,我们 又能知道些什么”?在这句诗中, 表明了诗人对上述自信主体的一 种反诘:对于外在于我们的“大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对于它的一切理解都是 人类自己强加的,我们只不过在 “大雁塔”这个客体上理解了我 们自己。而真正的“大雁塔” ——这个静静地矗立的庞然大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与“大雁塔”始终是两种不 同的存在,我们彼此永远不能进 入对方。“大雁塔”只是用它的 无言与沉默来表示它的拒绝与排 斥和一种不可解读的轻蔑!不只 是“大雁塔”如此,所有的事物 之间、主体之间、主客之间,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诗人在 这里对人类能力的极限与边界表 现了一种清醒的自觉认识与反 118 但是,“有很多人从远方赶 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 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千里迢迢来 登这个大雁塔。他们心目中的大 雁塔已经不是大雁塔的本身,而 是一种象征,一种无意识的文化 符号,一个每个人心目中潜在欲 望的代替物。他们并不了解大雁 塔,他们了解的大雁塔是书本上 的传奇,是图片上的风景。他们 来到这里,是“为了爬上去,做 一次英雄”。登上大雁塔可以使 他们有一种英雄的幻觉,并且让 这种英雄的欲望得到满足!人类 需要一个个替代物的出现来宣泄 他们潜在的欲望要求,大雁塔成 了他们的自慰道具。诗人在这里 是一种冷笑式的讽刺,不远千里 的奔波只是一次欲望的满足,这 就足够荒谬!但更荒谬、更龌龊 的可能是“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这简直就是欲壑难 填,贪得无厌!更妙的是一个 “做”字,显示出了一种人生的 程式化表演,一种有意识的自我 欺骗,一种装模作样的假扮!而 大雁塔本身成了一个被蹂躏的对 象,一个被猥亵的客体,它的尊 严何在? 诗人嘲笑的是“那些不得意 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可能 还有其他的人们,是否诗人就认 为这样的两种人特别不适合来登 大雁塔呢?这要联系中国的登临 怀古传统来说了。陈子昂的千古 奇作《登幽州台哥铹就是人生失 意之时的感慨: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f’’可以说自此开辟 了一个诗歌登临怀古的传统。登 高临远,极目远眺,锈迹班驳的 过去、前途未卜的未来、惨淡淋 漓的现实一起奔涌进诗人主体廓 大的胸襟。一种天地之间孤独寂 寞之苦,一种世界、国家、主体 的责任之感自然会使得诗人笔走 龙蛇,一抒壮志豪情。但在韩东 看来,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 些发福的人们”,根本不是来发 思古之幽情,他们不是登临高峰 后自然而然地触景生情,而是先 想做一回“英雄”——不远千 里,跋山涉水,然后登上大雁 塔!诗人在这里不仅嘲笑了陈子 昂以及其后一些诗人的失意,更 嘲笑了这种诗歌传统以及古往 今来的那种酸腐的登临怀古之 “发福”一般是人到中年后的身体横向发展,把这种横向发 展说成“发福”,还暗示着人到 中年之时的事业成功,百事如 意。“那些发福的人们”相对于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在精神气 势上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 尽长安花。从生理上来说,发福 就是肥胖,发福意味着臃肿,意 味着不协调、笨重,是身体机能 已经失去了灵活性的表现。在动 物界中,发福可能就意味着死 亡,意味着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 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所以说敏捷 的躯干、健壮的体魄是动物的生 存本钱。在文学语言中发福恐怕 不只是这么简单,身体上的脂肪 万方数据 文学援育柏12增多,可能恰恰是精神上的苍白 与废墟。这样的词语在汉语中很 多,例如:脑满肠肥、心宽体胖 ……而因为思虑的增多导致瘦弱 的诗句更是很多,最出名的恐怕 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饮无适度、食无节制, 导致身体发福,这可能恰是暴发 户的行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租界里,曾流传一个笑话, 如何看那些殖民者在自己本国是 否是高贵血统,是否是上层精 英,就看他们来到中国几年后是 否发福,发福者即为暴发户,不 发福者大致就是贵族血统。因为 暴发户由穷到富后,最先满足的 是口腹之欲,以至发福臃肿!李 自成占领北京后,不也是念念不 忘饺子盛宴吗?诗人在对这种暴 发户般的发福者的精神加以讥笑 的同时也给人们描绘了一场闹 剧。
大雁塔有哪些经典故事
大雁塔本身就是为了保存经卷修建的,是玄奘法师天竺取经之后存放经卷的地方。
玄奘法师大家应该都熟悉,这个法号虽然大家有些陌生,但是一说《西游记》里的唐僧、唐三藏就没有人不知道的。《西游记》虽然是演绎的性质,但是历史上确实有玄奘,他从印度带回了大小乘佛法。
一、玄奘其人玄奘俗家姓陈,名祎,他是洛阳人。他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在玄奘年轻时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拜访了当时不少高僧,然后学习了不少的佛法典籍。而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各个法师关于典籍的解读都不一样,而且各种典籍也不太一样。
为了解开心中的迷惑,他决定到佛法的发源地去求法。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这里学习了很多佛学典籍,之后游历印度等地弘扬佛法。贞观十九年,他回到长安,带回大小乘佛教经书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二、大雁塔和玄奘的关系大雁塔位于长安大慈恩寺中,唐永徽三年,玄奘为了保存带回长安的经卷等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最初为五层,用于贮藏天竺带回的大正藏图像册经像。
之后大雁塔经过多次修整,最后一次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这次的修整外表砌上了60厘米的包层,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雁塔基本就是这次修整后的样貌。
大雁塔最初为五层,之后加盖到九层,再之后数次修整高度和层数都有变化,直到最后才固定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七层塔身。它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是现存的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古印度佛寺建筑传入中国的典型代表。我国目前现存的唐代建筑物少之又少,大雁塔是非常难得的文物。
大雁塔本身的建造就与著名的佛教高僧有关,可以说它是历史的一个见证。后世将唐三藏取经的故事神化了,所以才会出现《西游记》。据说,唐僧师徒几个人的名字都是真实存在的,悟空、八戒之类都是唐僧带着去印度取经的小徒弟,但是可惜都死在了取经的途中,这也可见当时取经路是多么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