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遗址在什么地方未知的旅行 河北省地道战和北京地道战相连吗
《地道战》里的地道现在还存在吗?(地道战)遗址在么什地方了?地道战的位置具体在河北哪里?地道战发生在哪个省,地道战遗址在什么地方?地道战发生在中国哪里?
本文导航
地道战中地道的用处是什么
存在。在河北冉庄,也是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地 冉庄,位于清苑县西南方向,距县城15公里,距保定市30公里。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冉庄地道,是在与敌人斗争的战争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初期的地道是单口洞,后来把两个洞口挖通,形成双口洞或多口洞。这种双口洞或多口洞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依然只能作为临时藏身之所。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边战边挖边改进,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防御战争体系。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结构与地上街道基本一致。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从用途来看,可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地构筑了地道口,伪装得与建筑物一模一样,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物,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并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 冉庄地道是一座能打能藏、可守可攻、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地方武装对敌斗争157次,给敌人以重创,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典范。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面积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26万平方米。遗址内当年对敌斗争的大部分工事、地下设施、兵工厂等保存完好,村庄也仍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农村的环境风貌,使人如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1995、1997年,先后被河北省、团中央、中宣部列为省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的纪念馆展厅内,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可以生动地再现当年地道战的情景。如今这里成了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了解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的斗争史,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北京地道战遗址在什么地方
冉庄遗址——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免费开放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
冉庄
冉庄
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地方部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
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全国首批爱国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单位之一,应上级要求,2008年3月对外免费开放,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门票免费。
邯郸峰峰地道遗址
邯郸市峰峰矿区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现存地道主巷1626米(9条大巷),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通向西山的地道1条,还有辐射王看、宿风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放火烧,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拐弯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灶底、树洞、水井、碾盘底、野地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洞口,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战斗堡垒。由于该村土质较好,地道历经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智慧和伟大创举。
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在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山底村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实战斗,并录制了很多镜头。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峰峰矿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晋升省级第四批风景名胜区。
焦庄户遗址
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县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
焦庄户地道战的民兵指挥部
焦庄户地道战的民兵指挥部
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村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
河北省地道战和北京地道战相连吗
冉庄地道战遗址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单位之一比较出名吧 ,朋友去过 说挺好的
西河头村,冉庄村,焦庄户村
地道战遗址
1.冉庄遗址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2.焦庄户遗址
焦庄户位于北京市顺义县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
3.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定襄县城西2.5公里的西河头村,是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齐名的我国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战遗址之一。
地道战主要在哪个地方
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武器装备差、生活条件艰苦、斗争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采取以游击战术为主的灵活主动战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因地制宜发明了“地道战”等多种斗争方式。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1941年冬初,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后来在战斗中,冀中平原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地道内设有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西南约10公里的山底村,保存着我国目前最完整、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遗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
20世纪50年代拍摄电影《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在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此。
抗日战争时期,山底村人民依托地道,自制了杀伤敌人的各种石雷和作战武器,并在村外垒设围墙、炮楼,在村中构筑高防工事、碉堡、墙壁射击孔等设施,成功粉碎了日寇的数十次袭击和围剿,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涌现出了抗战时期的杀敌英雄刘玉珍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1938年到1945年间,该村先后被太行地区行署、太行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支前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从1941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山底村等广大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利用地道等斗争方式进行全民抗战,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打击了敌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一大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作战形式。
岁月如梭,走进位于山底村抗战时期地道战遗址,犹如走进一座地下迷宫,地道主巷分上下两层,里面设有开关盖、开关门,转角处留有陷阱、暗洞等,各家各户都是相通的。据地道讲解员介绍,如今各家的地道口装上了抽风机,以便地道里空气流通。
如今这里已不见战争硝烟,而成为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受制于资源依赖发展路径的老工矿区,在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道路中再立潮头、焕发新生,53万峰峰人民用“矿区”变“景区”的成果,致敬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抗日斗争。
扩展资料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地道产生: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县辛桥据点有30多名日伪军出动“五一大扫荡”。已经挖好地道的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地等着敌人来较量一番。当敌人来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措手不及,待拉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
当敌人撤退时,游击队员又从野外的地道钻出,在背后又是一阵猛打,包括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内的这股敌人几乎全部被歼灭。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的气焰也不再嚣张了。
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黄敬、吕正操把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刘少奇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清苑县冉庄村的地道战就是在这次扫荡中打出了名的。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道战
地道战遗址剖面图
地道战遗址在: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
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是“抗日先锋村”,这个村《地道战》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坏后,不具备外景拍摄条件,因而《地道战》影视作品选择临近的冉庄、李庄、唐庄进行拍摄的,导演将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影片中的高家庄实际上是这三个村庄的“合成”。
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
地道战发生在中国哪里?
地道战发生在河北省,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